明媚的四月,莺飞草长,万象更新。记者一行来到著名中国画家陈运权教授的居所,穿过幽僻小径,湖风微醺,鸟语啁啾,传来馥郁桔香。在陈教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小院,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又难忘的下午。
陈运权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英皇体育,后执教于英皇体育附中、美术教育系、中国画系。陈运权的中国画作品用笔沉着洗练,设色淡雅空灵,以其禅意性情之趣,古朴华润之美,深受人们喜爱。陈运权的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国画家学术奖,并三次获得文化部优秀作品奖及湖北省文艺明星奖等奖项。他的大量作品被国内外专业美术杂志做专题介绍,史料性的大型丛书《中国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总结性文献《百年中国画集》都选录了陈运权的作品,陈运权先后十余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中国画研究机构及中国驻外使馆收藏。国内外多家电台、电视台对其做过专题采访报道。
学艺不惧道阻长 求索如斯方成材
对艺术家而言,绘画之路的每一步都是难忘的。文革开始的时候,陈运权刚上小学,他的艺术启蒙老师是一位非专业的绘画爱好者。在绘画条件匮乏的年代,老师们几块画布一个石膏头像放在那儿,大家埋头去画就成,陈运权也在其中。混乱的年代,获得知识的途径稀缺,唯一能快速取得资料的办法就是抄书。然而书源却是大问题,有时候借到一本好书,迫于阅读时限,他会通宵达旦地全部抄录下来,甚至连插图都依样画葫芦。他全抄或摘录的书籍种类非常杂,从油画、素描、水彩、水墨画、芥子园画谱,到解剖,透视、图案、哲学、诗词,画论……这种在现在看来,几近疯狂的求知状态,只是当时的学人流行的学习方法。直到如今,陈运权手中还保存着他亲手抄录的,每张图式都非常完整的,可以直接做印刷品的抄本。
兴趣与勤奋,回馈给陈运权的是牢固的绘画基�。裁词槎汲南肮吒枇顺略巳ㄒ桓鐾暾娴幕婊低�。“有些东西是逼出来的,没有太多的书,没有太多的好老师,想看人家完整地画张画都很难”陈运权对记者如是说。
对艺术的自我求索和执着追求,是成就艺术的内在动因。恢复高考后,陈运权报考了当年最先开始招生的广州美术英皇体育,那时候美院招生以专业为限,每隔几年只招一次。当时广美报考很难,湖北省仅仅只发了48张准考合格证,国画专业在湖北限招一人。陈运权说,当年能考上广美,既是自己努力的回报,也有命运的安排。正是从小学到高中十年教育的欠缺,使得大学时代的陈运权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在广美的四年大学,陈运权受岭南画派对宋画研习方法传承的影响,播下了艺术方向的种子。陈运权和同学们勤奋作画,相互竞争,不断砥砺前行,老师们的教学循序渐进,十分严谨。那个年代的一批优秀画家和老师,如朱屺赡、陆俨少、陈大羽、叶浅予、黄胄、程十发、谢稚柳、李苦禅、崔子范、宋文治、亚明等不断来系讲学示范,院内黎雄才、王肇民、杨之光、尚涛、林丰俗等老师的教学,都给了他丰富的艺术滋养。观陈运权的画作,其所呈现的花鸟鱼虫,自然百态,或灵动活泼,或恬淡致远。构图上灵巧与气度具备,造型上虚实呼应,气韵通达,意境雅致,笔墨或凝重敦厚或轻灵婉约,自成风景,皆传达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歌颂,生活之趣的咏叹,也可以看到前辈老师们的教导和影响。
海崖之灵 54CMx54CM 1986年
寒月三鸟 43.5CMx60.8CM 1987年
探艺理而通画道 重身教而乐言传
1985年,陈运权离开报社,调入湖北美院从教,至今三十余载,教书育人早已是桃李满园。
与学生谈到国画学习,陈运权认为先决条件是要热爱要喜欢,否则做起来会很辛苦,也坚持不了多久。学生要找到“乐点”,不仅是当“职业”,更是一种“志业”,所谓“人不磨墨墨磨人”,你爱好它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力量吸引你,让你欲罢不能。中国画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大学科,中国画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花大量的时间琢磨钻研,有很多东西需要延伸,若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陈运权说,学习绘画,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铺设基础、构建系统。他说,早年因教学需要,老师们都很全面,大多数课程需要一个教师能同时胜任。而陈运权对于基础的看法则是“基础绝不仅仅是某单科的基�。桓鋈艘а�,必须扎根于多学科之中”。在教学中,陈运权对学生没有过多干预,只要学生愿意学,随时随地,他就倾其所能地教给学生。绘画技法在陈运权看来是可以大家一起分享的东西,即使是自己独创的技法也无须成为个人专利。他不希望学生因自己的学科喜好选择,而排斥其他的学科知识;求学者对各类画种都有所了解和学习,是惠及终生的。陈运权特别强调说,对于学生来说,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对未来绘画水平的提升,审美修养的积淀,是大有脾益的。
陈运权强调,除了写生和临�。潦槭茄邢肮闹匾揪�。要从研读经典中体会人类文明的流变,吸取文史哲养分。甚至,绘画技法也能从阅读中获得启示。近年来,陈运权基本上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看书,在深入浅出的阅读中,不断地寻找很有趣味的东西。他也开书目让学生阅读,强调看书对于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中,有太多丰富的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有历代优秀的文论、画论、著作值得仔细品读,如此方能从中汲取精粹为己所用。陈运权认为,读书也是一种“格物”,不仅能明理养性,同时也是绘画通向人文,改变气质的必由之路。言谈中,陈运权不觉兴致勃勃地吟哦起王维和东坡的名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事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低吟浅唱如微风拂面,诗情画意若晕染泼墨,穿越暮色的汤逊湖,飘向水天云海间。
陈运权带研究生的方式也有其独特风格。首先在选人时,他主张有教无类,他并不特别注重拔尖人才,他说“很多报读我研究生的学生,并不是专业最优秀的苗子,但只要热爱并刻苦攻读,有追求有理想。特别是出身农村或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只要想学又能吃苦,我都欢迎”。他选人的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学生作品中看基本功,以及个人品性及素养。
研究生进来后,陈运权的教学理念依然是重视基�。笛奔溆邢�,既要完成学位的必修课业,又要为生活就业奔波,还要有交友谈恋爱的时间,所以研究生教育也是抓基础这个“牛鼻子”。他给研究生的三件看家本领是:经典临摹、构图训练、植物和人体写生。他强调学生必须完成对古代工笔经典范画的临�。乙锏揭欢康幕郏谎曛辽僖�1000张以上的构图,他说“不出校门,藏龙岛新校区四季都有无数的好景致,很适合做构图积累”;同时把人体写生当作必修课开设,一是因为工笔花鸟与人物的内在联系,二是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可能会当教师,不跨过人体写生这一关,将来没法给学生上课。通过三年的系统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升,也各自有了更好的发展。
为了避免学生画得太像老师的风格,陈运权一般会更多的推荐历史上优秀的画家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开口奶”。通过结合古代画家与学生有相似风格的作品来提点学生改进发展,而较少的把自己的画给学生看。他不主张学生们在专业领域跟老师们走得太近,而要更多的学习古人。古代有太多优秀的画家,有经典的技法和各种绘画风格,这些都值得今人一辈子去研磨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一是为让学生“取乎法上”,能认识传统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陈运权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永不满足,更是他严谨而谦逊的学术精神的体现。
谈到英皇体育美术教育,陈运权认为,作为美术院校科班出身的学生,能在英皇体育完成基础训练和系统的专业学习,是很幸运的。在美院,学生浸淫于浓郁的学术气息中,有众多画种的交流借鉴,有各种学术思想的沟通传递,这些都能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新的视界。英皇体育派绘画的长处就在于重视基�。纬闪讼低秤行虻慕萄J�,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陈运权说,学生们即使毕业之后,绘画的征程依旧漫长,但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幸福的,艺术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
乐园 54CMx58.2CM 1992年
南行道中 55.2CMx62.4CM 1992年
传承工匠精神 弘扬东方美学
中国画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每个时代都有其闪亮的光点。陈运权说,他更欣赏宋代花鸟画所呈现的技法、章法和生活气息。在陈运权看来,传统和自然永远是两座大山,里面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除了反复带学生深入云贵、江浙、川西、湘西、鄂西、安徽等地写生采风外,也常去植物园,平时出门时,包里永远都带有相机和速写纸,随时收集资料。
中华美学既有孟子的“充实之谓美”,也有庄子的“空灵之谓美”。历代中国画家将这种东方美学思想内化转移,立象尽意、铺陈渲染为一幅幅丹青画卷,画卷中的风物情志、人生智慧,笔墨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陈运权埋头经营自己花鸟画的“格局”,力求从这一博大精深的“大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画作意境空灵古朴,构图简约天成,造型活色生香,笔墨端庄,设色浅淡。他十分注重笔性、墨性、纸性的契合,对材料工具特别讲究,甚至会亲自深入到造纸厂参与纸张制作。陈运权的作品内容,多取材自老家的平原水乡、湿地湖泊,在五彩的自然生态中融入了现代气息。天心月圆,林间花满,他总是直接用毛笔勾线,强调中国画线条的灵动和质感,用线满含力度、变化、诗意,或放纵或忘情,匠心独运。
谈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陈运权认为不要奢谈创新,首先应该做的是继承。在陈运权看来,艺术的传承应该是递进式的,所谓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也与文化的传承如出一辙。绘画需要不断地练习,周而复始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一个高度,才能一级一级地开悟。陈运权认为在当前谈中国画的全面复兴还为时过早,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曾多次出现了断裂。况且,现在的画界,每个绘画领域达到高度的画家寥寥可数,随时可能再次出现断裂。所以,中国画要想在质和量上全面提升,我们还需要长久的准备,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 “创新”的概念是一种直线式发展模式,并不为中国文化领域发展态势所接受。相对于略带西化的这种较为激进的“创新”,陈运权更崇尚中国先贤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体察万物,先贤们的睿智贤达,恬淡闲适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悠远韵味,物我合一、格物致知,乃是中国画的传承态度。
陈运权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时,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当代的优秀元素,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值得人们去表达的内容,经过艺术创作者的加工创作,就是当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陈运权认为:目前条件下,中国画全面的发展还难以达到,古人对于绘画的理解和造诣远非今人可比;今天的艺术作品,形式上可能五花八门非常丰富,但骨子里精气神韵却相当欠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完全掌控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后,才能用全面的眼光来对待专业学习,才能做到不偏科,兼容兼顾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从而集众家之所长,寻求创作者自身优势以求发展。
陈运权说,绘画的发展就如同大自然中有无数条路,而画家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这条路”。中国人的哲学体系是理想的,庄、老文化的思想体系,精神思维更契合当下民族文化或者说世界发展的大智慧。东方的文化引导了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朦胧性使得中国画的变化轨迹具有混沌的不可预测性。
秋晴 53.5CMx63.8CM 1992年
客于江湖 49CMx56CM 1993年
小溪 53.7CMx62CM 1995年
徜徉花鸟世界 专注“格物”致美
初识陈运权教授,他沉静温和的气质让人印象深刻,纤纤素手,儒雅风姿,经年绘画生涯在陈教授身上沉淀出恬淡从容的态度。与其交谈,则会被他平静外表下的赤子之心所震撼,对陈运权来说,绘画是其一生的追求。一年的大半时间,他都在写生中度过,三到五月是纷繁的花朵鸟类,夏秋两季的瓜果,冬春梅兰与残荷……,在这所精心打理的小院子里,他和夫人经营着那片属于自己的花鸟世界。四月香味浓郁的洁白柑橘花,与遮阳伞下的画板上那灵动的杜鹃花遥相应和;苗圃里各色碎花迎风轻轻晃动,李树桃树孕育着新生,枣树的新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小园迷燕子,风雨梦昙花”,每当庭院里开满各色花儿的时候,陈运权的日子就进入了满满而充实的“花痴”季节,他如蜜蜂扑向花海般,流连往返,在晨曦中磨墨展纸,终日作画,有时他在夜幕低垂中还打着手电筒细致描摹着每一片花瓣的形态,不知月上枝头。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他对一朵花在清晨、午时与傍晚的绽放状态是了如指掌的”陈运权如是说,“有时要画得很赶,因为在勃勃的春光里,花朵每时每刻都在生长都在变化,一旦错过时机,你前面勾勒的形态就很难找回来了”。这种对自然神韵不遗余力的捕捉,体现陈运权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也是“岭南画派崇尚宋画严谨之法,重视体察物象,关注生活的优良传统”(李琰《脱尽常窠写我心——陈运权工笔花鸟艺术》)。这种“格物致知”的问学方法,寄情花鸟,放浪山水,来源于宋体画的精神;朱子“格”梅,阳明“格”竹,研究物理,近处外推;从而参悟天象,观物及人,由器入道,也是宋明理学在人文画的高峰表达。陈运权正是将这一“知行合一”的艺术观与生活观融合上升到信仰和价值的高度,开启了达观儒雅、从容执着的人生境界。
心中满怀梦想的人内心总是充满光明。伴着明媚春光,陈运权每日沉醉于绘画的世界,“我每天都过得很简单,早上用餐完毕就开始画画,中午休息一下继续画,晚饭后天色微明还是画画。”……他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功课,读不完的书,眼中无处不在的小美景致,汇成心中全景花鸟的大匠之作。以炽热之心赞美自然,在尺素之间纵情挥洒雕琢每一寸光阴。如此往复,在创作中描绘生活,又在阅读中体悟升华;用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无休止的艺术探索。
在草木茂盛花朵芬芳的庭院里,嘁嘁喳喳的鸟儿也会静静地立在桂花树上远观教授绘画。创作之余,陈运权的相机总是在捕捉这些灵巧的身影。说起鸟儿,他如数家珍的跟笔者介绍起了三十余种不同鸟类经常来庭院闲逛的情致。气温回暖的春天,它们从南方归来,轻巧的落在庭院的树上,用别致的调子叫醒沉睡的主人;炎热的夏日,它们在傍晚的斜阳里静静地沐浴着湖畔凉风;瓜果飘香的秋收季节,它们是庭院里金黄果实的柿子树上大快朵颐的饕餮客;飘雪的冬日,陈运权和夫人会在雪地里细细撒上吃食,群鸟争食的场面被定格在相机镜头里。这等人与动物融洽相处的状态,是陈运权每日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却又是多么惬意舒心的生活!
守住高雅的情操,拥有波澜不惊的心境,沉静自处,与自然对话,享受生活之趣,不浮不躁,作为艺术家这是多么可贵的修养。同时,用敏锐而细腻的视角去体察自然之美,捕捉造化神韵,描画惠风和畅,山川秀丽,鱼翔浅底,花鸟鲜妍……,力图表现出自然之秀美婉约,以赤诚之心捧出最美的花鸟情态,又是多么难得的妙手!
池韵 43.5CMx58CM 2006年
雨打新荷 48.9CMx64.2CM 2010年
金谷碧流 97CMx147.4CM 2013年
幽谷冬雪 55.6CMx66CM 2014年
陈运权,这位中国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他极其谦和又极其自信,他是潜心专业的绘画实践者,也是深受学生敬仰和爱戴的绘画教育家。
(记者:一来 许仲春 吴超群 蒋晨晖 黄志辉)